虽然最近游戏行业遭遇了多重困境,但就人民日报最近两天的报道来看,至少舆论形势开始有了好转,这也算是难得的正能量了。
结合昨天人民日报发布的《防的是沉迷而非网游》,或许我们能从中看到舆论对游戏新的态度:
继9月4日发文称“防的是沉迷,而非网游”之后,今天人民日报又刊登了一篇名为《怎么玩才健康 玩什么才恰当》的文章,继续探讨网络游戏防沉迷的问题。
2. 他们也愿意广泛咨询游戏公司和专家学者的意见,邀请他们分享不同的认知,将之客观地展现出来,而非仅仅做出非此即彼的论断;
在正文之前,人民日报先用一段“核心阅读”总结了他们的观点:“游戏公司除了设置‘一键禁玩’及‘限额消费’等功能,还应该制定方案,使青少年远离不良内容。社会给予引导、家长言传身教、游戏公司开发优质内容、相关部门承担监管责任,才能形成完整、有效的闭环。” 3. 他们还希望帮助决策方找到合理的监管方式——在《怎么玩才健康 玩什么才恰当》旁边,人民日报还刊登了一篇名为《韩国这样管网游》的延伸阅读,和平精英辅助卡盟,介绍韩国防止青少年沉迷的方法是“半夜不让玩,花钱设上限,转移注意力。”这或许说明他们希望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。 这些受访者的回答内容也很中肯,例如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称,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往往是因为亲子关系存在四类问题:“不了解”、“差关系”、“缺引导”和“坏示范”。家长把持网络控制权,或者直接把网络、手机扔给孩子都不是真正的教育。 文/托马斯之颅&麻雀 而在正文当中,人民日报采访了游戏制作人、腾讯成长守护平台总监、游戏研究学者和相关的教育专家,与他们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:指导孩子玩网游时如何不影响亲子关系?网游出品方在供给端如何把管控做到位?怎样在趋利避害的原则下更好驾驭网游? 而北京师范大学“游戏研究与游戏化实践”课程讲师刘梦霏则为游戏公司提出了不少设计规则上的建议,她表示要引导游戏玩家,就应该运用游戏本身的规则和机制,尽量尊重玩家的话语体系、主观能动,避免霸道的家长式作风。 1.主流媒体对于游戏的态度正在发生松动。认同过去“洪水猛兽”的标签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市场环境,同时把矛盾放在“沉迷”而非游戏本身上面,尝试从不同方面思考解决方案; 同时刘梦霏还指出了许多戒网瘾机构专业资质的可疑……“有案例表明:把孩子送进某些戒网瘾机构,和平精英辅助卡盟,会对亲子关系造成永久性伤害。”她还建议如果要解决防沉迷的问题,需要充分调研,了解实际情况后再有针对性地找方案。